欢迎来到「简单心理WEEKLY」
这里有新鲜事的心理学解读
和心理学的冷门小知识
给你一些观察世界的新鲜视角
01
“恋爱”
秀恩爱死得快?不一定哦
「到底要不要在社交媒体上秀自己和伴侣的照片?」很多人不想发,可能是纯粹不想暴露隐私,也可能是担心万一分手,删照片还挺麻烦的。
今年发表在 Plos One 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你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细节,那么最好也要有关于你伴侣的动态。如果不发,会让TA感觉被你遗忘了,或者认为自己不那么重要,进而导致分手几率增高。
这和曾经发表在 Sage Journals 的一项研究不谋而合,它指出在 Facebook 上的个人图片资料(可以类比朋友圈封面图)中,不只展示自己的单人照,而是你们的虐狗合照的话,你的对象会对这段亲密关系感到更幸福,也更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你的亲密关系状态。
不过在发布之前,最好先问问对方,介不介意发,要不要修图,修到什么程度……免得好心办坏事,发的照片TA不满意。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操心这个问题。(首先你得有一个......)
02
“运动”
不做运动就难受,可能是病?
运动上瘾跟热爱运动不是一回事。如果你经常为了健身而推掉各种聚会,或者在身体不适时仍要锻炼,这就很可能有“运动上瘾”的嫌疑。
The conversation 最近一篇文章里,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种初级运动成瘾的诊断标准:
生活中时刻惦记着锻炼,缺乏运动时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情绪波动,烦躁和失眠);
对运动的过分关注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造成显著的临床性痛苦);
关于运动产生的焦虑和情绪失调并不能被其他的精神疾病所解释(比如排除了减肥时饮食失调的情况)。
「运动上瘾」这个概念还很新,但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许多问卷和工具,来了解其患病率和可能存在风险的人。
根据运动成瘾量表,以及咨询量表和外貌焦虑量表来衡量,大约每200人中就有一人有运动成瘾倾向。新研究也显示,在常锻炼的人中,10%以上可能有成瘾风险。
Keep Fit 在调查了整个欧洲的 1,711 名健身用户后,发现 11.7% 的健身人群有运动成瘾的风险。
The conversation 一篇关于运动心理学的文章也指出,所谓关于「我必须运动」的信仰,其实都是不太健康的心理。首先,它们是限制而并未起到促进作用,一旦做不到就会产生反噬;其次,多数人是为避免内疚而运动,并不是自主的。第三,这些想法在本质上并不成立,你必须呼吸、吃饭、喝水或睡觉,但你不一定非要跑步。
总之,别那么焦虑。
03
“霸凌”
为首张黑洞照片提供重要算法的女性科学家,遭遇网络霸凌
4 月 10 日,黑洞照片发布当天,黑洞照片研究团队的一员——科学家凯蒂·布曼在 Instagram 上传了自己的工作照片。
布曼年轻、专业、尤其是女性的身份,配以这一张富有感染力的照片,让她成为媒体报道的宠儿:以她的名字作标题、她的照片为题图的报道铺天盖地。布曼母校麻省理工的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甚至在推特上发文称:「凯蒂领导了制作首张黑洞照片的新算法的开发」。
但布曼很快遭遇了网络暴力:手机信息被泄露,陌生人的骚扰讯息不断涌入,许多以她为名的虚假账号被注册,冒充她散播虚假信息。
霸凌者有自己的理由:布曼的贡献值得承认,但不能因为她是女性,就将团队成绩写成女权主义的故事。
实际上,布曼本人从未将功劳据为己有。11日,布曼在脸书上发文强调,这张照片的功劳不属于单个人,它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科学家一起辛勤工作多年的成果。
所以问题其实出在媒体身上。歌颂女权的文章更符合当下潮流,更好看,所以更多媒体也愿意以此作为话题。
诚然,女性在科研届面临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女权主义」是热点议题也是事实。但如果为了流量、不顾事实的报道女权,不仅会给无辜的女科学家招黑,也违背了「女权主义」的初衷:女性只想得到公平的机会,而不是以女人的身份,得到不该有的优待。
04
“疼痛”
从生理讲,不同性别对于疼痛的感知就是不同的
近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系列研究表明:由于免疫细胞、激素水平以及基因编码的差别,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引起疼痛的机制和敏感程度。而止痛药物也可能会对不同性别产生不同的作用。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神经药理学家Ted Price及其合作者,已经提供了相关的初步证据,证明:男性和女性的神经组织中,疼痛通路是不一样的。但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则有可能触发这两条通路的相互转换。
疼痛感知方式的差别,也导致了止痛药效果的不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Anne Murphy表示,女性和雌性啮齿动物通常都需要更高剂量的吗啡才能达到与男性和雄性啮齿动物相同的疼痛缓解程度。
05
“996”
为什么有些人会自愿「996」?
最近996又火了,大家从加班聊到资本主义,又从“修来的福报”聊到“热爱与奋斗”......虽然多数人都对996持批判态度,但事实上,确实也有不少人是自愿996的。
这是为啥呢?英国Cass商学院教授Laura Empson曾提供过一个解释:超时工作现象的核心,在于不安全感 (insecurity)。
员工对工作价值的不安全感,可能会逐渐扩大到对自我价值的不安全感。所以通过不断超时工作来安慰自己:我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我是有价值的。
员工常常不太清楚自己的工作给公司带来了多少收益,甚至能否带来收益。再加上激烈的行业竞争,很容易让员工时时刻刻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不安全感。这种情况下,员工就可能选择超时工作来向老板和客户证明工作价值符合自己的工资,并且高于其他被淘汰的同事。
不仅如此,行业风气和企业文化还会进一步加重这种不安全感,并且从工作价值扩大到个人价值。比如,很多行业前端企业往往会宣传:进入最好的公司代表你是最优秀的,但如果无法像其他同事一样做到超负荷工作量,你似乎就没那么优秀。
企通过模糊工作价值,将工作价值等同于个人价值,也是一种提高不安全感的方法,从而使超时工作成为一种「提升自我价值」的自愿选择。
所以,「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个极其重要的命题啊......
下期简单心理WEEKLY再见!
Allie / 君吱吱 ✑ 撰文
心理咨询 / 心理求助 / 心理治愈
心理有事,来「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