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是一个很有画面感的词。 想去撩动其他人的心弦,也是需要一些心思的。 想要撩动对方的时候,感觉好像每天的生活都存在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撩动对方。会积极关注对方的动态,然后收到一些积极的回应就会觉得很有满足感。 有时候会听到一些人讲,当对方开始积极回应后,就立马觉得对于对方毫无兴趣了。好像所有的快乐都在撩动的那一刹那间满足了。有些人会为自己这个心理而困惑。 今天刚好进行了这个现象的讨论,所以这篇文章在这里就初步论述一下这个挺有趣的心理现象。 首先,撩动他人会带来内心的满足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到一个概念,性选择,意思就是在在性魅力不同的个体会获得不同的交配权,所以性魅力更大的个体更可能繁殖更多的后代。 性魅力是会被生理以及社会文化建构所影响的一个主观感受,这一感受会被年龄,生理特征,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态,个人经济状态,心理成熟度,气质,个人性认知(性取向,性别身份,性经历),社会文化,情感经历等一系列因素所影响,所以这也决定了个人对自己性魅力的认知会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中。这种非稳态的状态会让很多人陷入到一种对自己魅力的不确定中,所以一些人会在这种不确定中追求着其他人的认可,从而降低内心的焦虑感,达到自信心的满足。 性魅力是在撩人过程中直接起到作用的一个因素,当然也是最直接受撩人结果影响的。当撩动后,个人对于自己的性魅力会感受到一种直接的肯定,这也会带动整体自信心,焦虑的降低,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如果撩动的对象又是被认为是“难度很高”,比如清高,孤傲,矜持,或者是存在着某种障碍,比如权力等级(学校,公司,社会等权力等级体系),种族,阶级(经济)等级差异,那获得的自我满足感就会更加强烈。 因此,对于一些人而言,撩的过程并不在于获得对方,只是享受撩动后所获得那种自我心理满足,那种对自己性魅力肯定的体验。 其次,撩人的过程会带来一种持续的自我情感体验 一些人会感受到在这个过程中,每天的生活好像有了一个重点,那就是要撩动对方。 这其实对一些人而言,会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尤其在对那些当前的现实生活已经平静很久,并无新的短期目标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个行为会带来整体行动力的一种唤醒。 撩的过程,会让一些人乏味的生活增加几分趣味。 撩人的过程是一种安全状态 这是很有趣的一个心理感受。 撩人的过程是一种未定的关系状态,但是这种关系状态又由于不需要承担关系所带来的责任和束缚,所以对一些人而言,在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比撩动后更安全的心理体验。 一旦撩动后,需要面对的是是否要在一起。而在一起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带来焦虑。尤其是,对于那些只享受撩,而不在意结果的人来讲,撩动则意味着更多的麻烦。因此,对他们来说,反而撩不动却是最安全的状态。 当然,对于存在着回避型依恋特点的人来讲,撩的过程也是远比确立关系要安全很多,毕竟不存在关系的话,那就无从谈起关系破裂了。 撩的过程会伴随着个人的美好幻想 我记得我第一次听《菊花台》的时候,内心会根据里面的歌词和意境想象出一个朦胧的美,这种朦胧的美让我当时一段时间内特别喜欢听这首歌。但是第一次看《菊花台》MV后,巩俐的形象瞬间将那个朦胧美打碎了一地。我那种感受再也不复存在了,因为每次听这首歌都会想起巩俐老师的脸。 人类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思维体验整体。对于这个整体而言,存在着非常多不现实的幻想,而这些幻想部分又是对于个人生存会带来很多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对于完美爱情的渴望,对于完美恋人的追求也是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在撩的过程,由于对对方的不了解和关系的不确定,个人会无意识地对于对方以及未来这个关系附加一些幻想的成分。这些幻想的成分会赋予更多的动力以及更愉快的情感体验。但是,一旦当对方积极回应后,这种幻想就面临着破碎的风险,因为现实终归是现实。 撩那些困难的对象会带来一种快感 我个人觉得这种快感来自于叛逆感,以及高风险强反馈的刺激感。 我对叛逆的快感思考并不是很多。 目前我的个人理解是,叛逆的快感可以来自于一种权力的控制感,以及独特感。权力的控制感在于当很多人都不准许去做一件事,而自己却有这个自由去做的感受,那种自己可以控制自己而并非受社会准则或者其他人约束的控制。独特感则来自于自己走了少数人走的一条路,做了很多人不会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的一件事。 高风险项目的成功会带来强烈的自信心满足,而撩那些困难的对象则会激发起高动力去追求这个强烈刺激。就像一群小孩放鞭炮一样,敢于以危险的方式去燃放的孩子总会获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群体认可,所以这群小孩争相以危险方式燃放。 总的来说,人类的心理终归是复杂的。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就仅限于此,或许未来会有更多的认识。
文 | 喵鱼 简单心理 你是否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一段关系? 你喜欢Ta,但你们不是情侣。对方总是会回应你,也会和你出去玩,却从不推进关系,回避一切可能意味着承诺的行为; 你在这段暧昧不清的关系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当你试图拉开与对方的距离、让关系退回到让自己感觉舒服的位置时,对方又会主动来联络你,给你一些希望,把你拉回Ta身边。 但之后,对方却又会回到一开始那种“暧昧聊天,绝不向前”的阶段。 如果你曾经或是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鬼打墙的阶段而感到心塞不已的话,那你可能遇到了一个喜欢主动暧昧的人。 什么是主动暧昧? 暧昧关系(ambiguous relationship)指的是两个人之间态度含糊、不明朗的关系,暧昧双方通常介于朋友之上却又缺乏情侣间的承诺。 比起人们经常谈到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式的暧昧,主动暧昧要更加隐蔽,也更加具有杀伤力。 一般情况下,一方积极回应和主动示好,通常会被理解为有好感、想要发展亲密关系的信号。 但被暧昧者可能只有在经历了几次关系亲疏的循环之后,才会真正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Ta不喜欢你,但Ta喜欢被你喜欢。 为什么要选择主动暧昧? 1.对不确定性的恐惧(fear of uncertainty) 他们对自我抱持着不确定与不安。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掌控感,然而人生本就充满不确定性,亲密关系也并不总是安全可控的。 为了克服这样的不可控性,避免受到伤害,主动暧昧的人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控制亲密关系的走向。 也有一类人因为对自己人生的其他方面难以掌控,所以通过主动暧昧,从亲密关系中获得掌控感。 2.对依恋感的需求(need of attachment) 主动暧昧者对于被爱与陪伴有着大量的需求,于是,他们做出了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像是“套路”的行为: “只愿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多的亲密感,却不愿意作出切实的努力,拒绝承担真实亲密关系中的风险。” 而在这段关系中,被暧昧一方的诉求也是得到了部分满足的,也许是得到垂青的优势感,也许是在暧昧关系中感到暂时的安全感。 然而不安一直都在,对于推进关系的焦虑,会让被暧昧的一方不断在关系中作出让步甚至牺牲,逐渐对对方痴迷,失去对自己的掌控力。 陈奕迅《红玫瑰》中的一句歌词完美的形容了这种主动暧昧的关系: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主动暧昧者就像是一场游戏中,更懂得规则的那一方,选择了最可能带给自己满足的对手。 也许在某些时刻,主动暧昧者也会希望真的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希望享受被喜欢和掌控感带来的内心满足。 但亲密关系永远不是一个人的游戏,没有谁会永远掌控全局。何况,人生不仅仅有这一场游戏。 暧昧双方都仍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最终不得不直面那个可能会受伤的“真实自我”,去完成自我成长。 如何跳出主动暧昧的闭环? 给主动暧昧者: 也许现阶段你对自己有极大的不确定,对感情持有许多不安全感,这都是可以的。 给自己一些关注,多在亲密关系方面做一些自我探索,或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明白当初的游戏方式对其他玩家有些残忍,也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关系。 在关系中控制他人的行事,并不能消除你的不安,最终可能会陷入“越怕失控,越要掌控”的恶性循环; 主动暧昧也并不能够帮助你掌控自己的人生,只有你自己才能。 给被暧昧者: 如果你清楚地意识到,对方现阶段不愿意推进这段关系(无论ta给了你多少希望),而你已投入过多的感情,难以自拔,那么将对方移出自己的生活也许是必要的选择。 做决断往往是很困难的,试着允许自己在情绪上有反复的低落、抑郁和愤怒。手握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做决断都不晚。 《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中有一句话: 什么是玫瑰? 为了被斩首而长出的头颅。 公众号原创文章归简单心理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转载请联系:media@jiandanxinli.com
今天早上可能是我闺蜜第108次原谅她男朋友了。 我算是看明白了,虽然对方让她代还信用卡,到处撩妹,使唤保姆一样使唤她,我闺蜜也都是可以接受的。她的世界现在只有爱情。分手是什么,想都不会想的。 这就是恋爱脑啊! 常说的”恋爱脑”,其实就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那些一恋爱就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爱情和恋人身上的人,会被叫作“恋爱脑”。 就像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曾在《论爱情》里描述过的,他自己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感觉:“每当向莱奥诺尔伸出手臂,我总是感觉自己快要摔倒了,而且我还得思考该怎么走路。” “姑姑”李若彤,同样认为爱情第一。事业如日中天时因为丈夫不喜欢娱乐圈,她九年内没怎么拍戏。在《鲁豫有约》上节目时,当听到鲁豫说“对于一些人来说,爱情是最大的事情”时,李若彤立即回应:“我就是那种人。” 害羞、期待、对被抛弃的恐惧、对回应的渴望,以及赢得这个人的强烈动机,最是让“恋爱脑”们欲罢不能的。 01 被恋爱洗脑的人们,“有毒” “焦虑型依恋”,是恋爱脑们很常见的依恋模式。 焦虑型的个体对伴侣感受到的并不是爱和信任,而是一种“情感饥渴”,他们希望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或是使他们变得更“完整”,比如: 极度渴望亲密和陪伴,要求与爱人随时保持联系,每天报备行踪 会为了维持联系而放弃自身需要,讨好伴侣 害怕被抛弃,独自一人时会觉得不自在,受到一点冷落,都会觉得被抛弃 恋爱脑们越是在乎,越容易患得患失,渴望亲密和陪伴又敏感多疑,在感情中特别喜欢试探对方,习惯自我牺牲式的付出,独处的时候又怕被抛弃,一但能和恋人建立联系,就像抓住救命稻草。 神经科学家Andreas Bartels和Semir Zeki对比了正在享受爱情的大脑和刚刚注射了可卡因或阿片、处于兴奋状态的瘾君子的大脑,发现这些人的奖赏通路有很多相似的活动。 这也就是为什么,激情式爱情是不带思考的,不能用理智解释、且无法被切断的。 人类从古代就开始编爱情神话,我们把爱情写满书籍和电视机也不是第一天了。最古早的爱情能追溯到《圣经》里亚当和夏娃这一对。上帝用泥土造就了亚当,用肋骨造就了夏娃。 亚当和夏娃相识时,亚当脱口而出:“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啊!是我的宿命,是终将合二为一的存在。”呵,爱情这杯酒,还真是上头。 最经典的恋爱脑标兵:亚当和夏娃 02 “不完美无所谓,我可以把你想象得完美” 继续深挖一下“恋爱脑”的特点。 Tennov教授用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大学的400对情侣作样本,询问他们对爱情的态度,并分析他们的日记,最终将那些爱得比较极致的人筛选出来,为那种极致的恋爱取了一个名字:Limerence(深恋感、狂热的求偶心态,也就是我们说的恋爱脑)。 他们拥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将对方赋予非凡的意义 将对方赋予非凡的意义。学生Chaucer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因为Mary的到来,我的世界都发生了颠覆。” 恋人可能是以前的熟人,也可能是完全的陌生人。但在陷入恋爱后,对方就脱离了原本的身份,被情人捧上了神坛。但是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恋人其实没有那么神吗? 实际上,这些学生能列举出自己恋人的缺点,但他们却选择拒绝接受这些缺点,力图在心中打造出一个完美爱人。那些爱到极致的人,在他们眼里爱情已经成了一份需要日日呵护的艺术事业,像在修改自己全权布局的爱情小说…… Chaucer说:“爱是盲目的。”所以他宁愿把恋人的缺点抛掷脑后,而爱着心中的完美恋人。 侵入性思维 陷入侵入性思维(intrusive thinking)后,恋爱脑们会感觉对方无时无刻不侵占着你的大脑。在你读书的时候你会想到ta是否喜欢这本书,在你睡觉的时候会考虑对方是否失眠,在你早晨睁眼的第一刻会思考对方是否也一样醒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恋爱脑们却巴不得每刻都和对方在一起,像个连体婴一样不分开。数据表明,他们消耗了85%-100%的时间在思考恋人的事情上,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不能好好地工作、学习,因为注意力根本无法集中。 患得患失 学生们因为恋人而表现出的过分的患得患失,他们期待被接受,却又害怕被拒绝。被试们报告他们在见到对方的过程中口干舌燥、脸红心跳、口吃……有的甚至失去了正常状态下的基本技能,变得不能好好地走路。 当对象身边出现竞争对手时,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情绪,做出和动物们“守护伴侣”时类似的行为。在这些情绪下,他们更容易被激起强烈的生理唤起。 《爱情与灵药》剧照 挫折吸引 在这些爱得太过用力的人身上出现了一种"挫折吸引"现象,对他们来说,爱情像是一个人的激情独角戏。“挫折吸引力”效应的意思是,当爱情受到阻碍、挫折时,被遗弃者反而对恋人更为吸引、依赖,即表现出“爱得更深”“无法自拔”的状态。 《爱你,西蒙》中男主就幻想了几次神秘网友的真实身份,这种自我折磨带来的渴望、希望、不确定,好像羽毛一样拂过心上,这种瘙痒让人们更爱给予自己幻想的那个ta。 神魂颠倒的恋人们无限放大恋爱细节,将这些小细节无限品味,反复琢磨,上演一场丰富的内心戏。内心戏结束后,对爱人的痴迷又加剧了。 1996年,Helen Fisher用fMRI扫描了相恋平均7年时长的恋人们的大脑,并让他们盯着自己的恋人/陌生人的照片。结果显示大脑的VTA(中脑腹侧被盖区)区被激活,而这个区域恰恰负责控制着人们的奖赏系统。 同时VTA区域和人们基本生理需求的控制脑区相近,所以恋爱说不定容易被某些人们视为一种生存基本需求,一种奖赏。 03 “失恋半年了,大脑还没反应过来” “恋爱本来就是有毒的。”神经生物学家Lucy Brown说:“这是一种生理成瘾,是物质成瘾的一种变形。” 生理上来讲,大脑在失恋后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类似“戒断反应”。(戒断反应指的是物质成瘾后人们想要戒除物质,而出现的生理心理综合征,他们可能会大哭大闹、焦虑、恶心呕吐、情绪失控、失眠等。) Tennov教授找到了10位失恋后的女性和5位男性,用fMRI扫描ta们的大脑后有惊人的发现: 失恋的经历竟然改变了他们的大脑。他们脑中的VTA区、苍白球、前扣带回……这些区域,呈现出和戒毒患者相同的状态。 (原来恋爱真的有毒啊......) 《重庆森林》失恋的何志武 就像《重庆森林》里小警察何志武,失恋后还对阿May念念不忘,每天给她打电话,跑步,用强烈的思绪去驱除失恋后的情绪。 这是因为分手后,大脑还在分泌恋爱时的多巴胺,所以需要靠自我想象进行安慰调节。他们会试图挽回前任的真心,如果被拒绝会进入自我安慰阶段。调节失败后,紊乱的激素可能刺激他们情绪低落,产生抑郁倾向。 美国一项研究追踪调查了114位失恋后的男女,发现40%中的人失恋后有了抑郁的倾向:提不起劲,也焦虑、做噩梦、食欲不振、情绪波动……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让自己陷入慢性孤独。 电影《一天》剧照,女主一直深深地爱着男主,在长久的等待中女主迎来了绝望 分手后的愤怒情绪,如果不能发泄出来可能会造成抑郁,而指向前任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攻击行为。知道分手这件事无法挽回,但好像管不住自己,还是会忍不住诋毁对方,来抗议自己被抛弃。 接受“分手”,对他们已经习惯了恋爱的神经系统来说,短时间内转过弯儿来是很困难的。 04 “中毒”后,还得解毒啊 过于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一段爱情里是有风险的。俗话说得好,不怕良缘难遇,只怕所托非人。 《和陌生人说话》做过一期关于PUA(把妹达人)的话题。他们说最容易被PUA的,正是有“恋爱脑”特质的女孩—— 因为这些女孩往往缺乏安全感,为了别人的爱和认同非常容易投入感情,她们姿态很低,习惯讨好别人。不仅容易遇到职业PUA,遇到渣男、被渣男控制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所以面对爱情,也一定记得给自己提个醒:这是真爱还是故意操纵? 没看清之前,别急着往坑里跳。 以及,再反过来想想,恋爱脑的爱情,真的可以证明自己对对方的爱么? 对一个恋爱脑来说,爱人对自己往往太过重要,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超越。但在ta可以为爱人“付出一切”的同时,ta唯独不会做一件事:考虑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边界,相信对方的判断。 也就是说,恋爱脑的爱情,很可能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这些行为往往既不能让爱人快乐,其实也不能让自己获得更长期、更稳定的快乐感。 那么,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恋爱脑的朋友,该如何帮Ta“解毒”呢? 首先,一定要让Ta意识到此时此刻自己的状态,要意识到自己是个“恋爱脑”。对恋爱脑来说,Ta往往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也许无法接受失败;也许是太过渴望一段关系;也许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某个愿望寄托在了面前这个爱人身上...去找到这个原因,认识到自己身上在发生什么,是改变的重要一步。 其次,帮Ta找到现实感。Ta需要多听一些其他人的声音,来把握现实中到底在发生什么。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之后,Ta才能真正关注自己的感受,并重新赋予自己“爱自己”的能力。 如果Ta实在难以走出恋爱脑的状态,也许需要考虑接受专业的心理帮助。 面对爱,我们常常需要保持理智。正像莎士比亚说的: “Love moderately. Long love doth so. Too swift arrives as tardy as too slow.” “爱得适度。长久的爱是这样的。 太快和太慢一样无法让爱维持。” 八月八点半✑ 编译 王星星 ✑ 编辑
文 | E+ 简单心理 在别人对自己表达好感时,有些人会既开心又惶恐,因为他们觉得对方只是被自己表现出来的假象骗到了,其实自己根本没有Ta想象的那么好,所以不敢进入一段关系,害怕对方发现真相后就不喜欢自己了。 “Ta喜欢的只是我演出来的人,并不是真实的我。” “我没有Ta想的那么好。” 就算处于亲密关系中,他们也会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的维护着感情,觉得自己是个骗子。认为伴侣之所以还没有离开,只是因为对方还没有发现我真实的样子。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你没有用曾感觉自己是个“骗子”? 冒充者:那些优秀而卑微的人们 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所达到一切成就、自己所处的状态、所得到的关爱,认为自己是个冒牌货。 很多世俗眼中的人赢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被高估了,我其实没有真才实学,甚至感觉自己像个骗子。” 他们往往无法把取得的成就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而冒充者们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们的脑海里总是循环着这样一句话:“I don't deserve this.” 我不值得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包括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他们总是感到: Ta喜欢的我只是我装出来的,是假的我; 当Ta看到真实的我之后,一定会很失望并离开我的; 当Ta对我表示好感时,我无法坦然接受; 我觉得我不值得Ta为我付出这么多; 正因如此,当喜欢的人向自己表白时,他们总是心虚地退缩、拒绝,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unlovable)。 而正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冒充者们,则呈现“跪着”的姿态,总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伴侣,面对伴侣的关怀、爱意,他们却在心底呐喊:我是赝品呐……我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好。 冒充者们通常在意识层面是很自卑的,总是负面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配不上别人。因此,面对别人抛来的爱,他们会限制自己去接受,以此避免和自己的负性认知产生冲突。 为什么冒充者们无法接受他人的爱? 其实比起给予爱来说,接受爱对于冒充者们更加困难。接受这个动作本身使他们处于了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了对于关系的掌控感。因此他们宁愿和其他人保持距离,也不愿因为接受了别人的爱,而使自己处于劣势。 另外,导致他们无法接受爱的可能是幼年形成的回避型依恋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与伴侣的亲密感可能会让回避型依恋的人感到不舒服,他们也无法完全相信或者依靠伴侣。因为在早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母亲对于索求依恋的态度可能是冷漠的,无法得到情感回应使得他们感到非常痛苦。 这种痛苦的经验让他们形成了主动躲避来自他人的爱意的习惯。 如何摆脱「冒充者」的标签? 首先,如果你看完后觉得,是我都是我。莫方,你绝对不是一个人,心理学研究者们发现,有近70%的人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这是相当大的比例,但冒充者综合征并不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只是一个我们限制自己的标签。 如果你想要摆脱「冒充者」的标签,让自己更好地发展并享受亲密关系,那么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建议: 建立自己的边界 由于认为自己“不美好”、“配不上对方”,而拼命地想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来配上对方,正因如此,一个被冒充者综合征困扰的人往往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牺牲掉自己的边界,逼自己在各个方面做出妥协、让步。 但其实保护好自己的边界,是让别人尊重并爱护我们的前提。你不必刻意看轻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过度谦虚并不是美德,反而让自己失去自我。 行为改变信念 思想和态度的确可以指引我们的行为,但行为具有的强大力量往往被人忽视,你完全可以通过“做到”来“想通”,通过去行动,来改变自己的负性信念。 当伴侣向你表达爱意、赞美、鼓励时,先尝试着让自己不要反驳,继而从不反驳到接受,再到大方地接受。 例如,当伴侣夸你真漂亮时,一开始可能会害羞地说“没有没有我素颜很一般的”,之后便是“谢谢”。 当你不再因为这种示好而感到羞愧时,也许就可以自信地说:“废话,老娘还不知道自己漂亮~”(如果你遇到给予这种回应女孩儿,一定要珍惜这个健康的姑娘啊!) 其实妨碍冒充者们发展一段稳定亲密关系的,不是他们本身不够好,而是他们相信自己不够好。扎根于冒充者内心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想要停止对自己的质疑,需要一份支持性的关系,和时间与耐心。 在安全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可以无条件地陪伴你一起分析心里的纠结,帮助你发现内心那个值得被爱的、充满力量的自己。 在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中,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不用看低对方,也不用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对方感到很卑微,是因为: 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有多美好。 以下我们筛选出了6个擅长处理冒名综合征问题的咨询师,如果你也因类似问题在亲密关系中受到困扰,他们能帮到你。 汤淼 (北京) 简单心理认证 沙盘游戏咨询师 已在简单心理服务100-500人次 有时候我们会以理想的自己,去参与和构建亲密关系,但回过头来却发现真实的自己从未缺席,某种程度上反而是真实的自己在决定关系的质量与走向。“我不配拥有”、“我不值得被爱”通常是真实自己中的一部分,却被多年排拒在自我之外,甚至自己都不愿去看到这一部分。 作为心理学动力取向的咨询师,我明白知易行难,我会和来访者在一段安全、包纳、调谐的关系中,一种被尊重、被看见、被听见的氛围内,使其感到自己是完整自由的,从而长出勇气、力量和兴趣去探索、找回和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 点击预约咨询 古淑青 (北京) 简单心理认证 注册系统咨询师 已在简单心理服务近100人次 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来访者,总是迎合别人,他们努力做着别人喜欢的自己,觉得这是跟别人保持关系的唯一方式。 作为咨询师,我会敏感于他们的小心试探,以一种缓慢、温柔、耐心的方式,与来访建立安全和信任的关系,帮他们渐渐识别出对我的情感、反应和想法,并敢于表达出来,让他们感觉到真实的自己是被接纳的,有其独特价值,教会他们在我面前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将此迁移到与他人的关系中。 点击预约咨询 彭炳 (上海) 简单心理认证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会员 已在简单心理服务近100人次 如果你是ta,是否愿意让我陪伴你,一起走近真实的自己,看看是否真的那么不可碰触?如果全然接受真实自己,生活最终会一团糟呢,还是会充满活力和自由呢? 在他们心里,真实的自己是糟糕的,万万不能被人发现,否则在人前辛苦经营的好形象会粉碎。可是越否定真实感受,内在呐喊就越猛烈,越感到现在拥有的一切不稳固,随时可能崩塌。 点击预约咨询 李俊 (湖北黄石) 简单心理认证 已在简单心理服务近100人次 在亲密关系中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往往喜欢在恋人眼中寻找理想的自己,就像小时候孩子在母亲的眼睛里寻找自己,被母亲喜爱的部分闪亮起来,不被喜爱的部分掉到地上成为碎片,然而每一块碎片一直都在等待母亲闪亮的眼睛…… 作为咨询师,我期待与来访者一起去细细凝视每一块散落的碎片,慢慢还原整合! 点击预约咨询 周顺 (上海) 简单心理认证 已在简单心理服务近100人次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又害怕这些我们不能接受的最不堪的部分一旦被对方发现,会被无情地批判甚至抛弃。所以,似乎隐藏起那个部分将变得安全,可是我们却因为失去这个部分而感到不真实,以及永远活在也许会被抛弃的恐惧中。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内心深深的恐惧感,也许内心会有疑惑和害怕,这一切将会在咨询关系中慢慢呈现并最终带来自我理解和接纳。 点击预约咨询 罗晓禹 (沈阳) 简单心理认证 已在简单心理服务近100人次 生活变成了一场表演秀。你竭力地演出,为了取悦观众。你渴望无条件的爱,却深深怀疑这种爱是否存在。不敢展现真实的自己,因为没有被真实地接纳过。 我会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里你可以表达任何的想法和情绪。我可以理解你对于一段真实关系的渴望和恐惧。我们也会一起去感受你真实的样子。我知道这需要勇气,有我和你一起。 点击预约咨询 参考资料 Amodeo. J. (2014). 5 Reasons Why Receiving Is Harder Than Giving. Psychology today. Alvarado, C. (2015). I'm not all that: a look at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mposter syndrome. Wikipedia. White. M. (2015). Does the Impostor Syndrome Apply to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图片来源:pinterest 公众号原创文章归简单心理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转载请联系:media@jiandanxinli.com
Hi, 我是简里里,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 大家有听过“性单恋”吗? 性单恋的人总是讨厌喜欢自己的人,如果对方跟自己表示好感,或是察觉出对方喜欢自己时,他们就会立刻生出一种厌恶之情,彻底的远离对方。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或者你自己有没有这种情况?
恋爱和婚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我们称其为“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还有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然而这二种关系在感觉上带给我们某种程度上的相同感受。 刚刚出生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个能力,那就是“啼哭”。 当他感觉饿的时候,需要安抚的时候,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会用“啼哭”的声音来呼唤母亲来到身边。如果母亲听到了婴儿的呼唤,并温柔的抱起婴儿,安抚婴儿,婴儿啼哭就会消减和停止。要是母亲不理会,婴儿就会继续啼哭,更大声,更伤心,企图引起母亲的注意。要是母亲一直长期不能满足婴儿的需求,并且婴儿没有得到母亲的情感回应,此婴儿长大之后就会出现冷漠,情感淡漠,焦虑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疏离,情感回避等心理特征。 当婴儿长大之后,开始恋爱,内心的强烈依恋心理会被再次唤醒。通过表达某个要求,来引起恋人的注意,要是恋人没有能做出符合自己要求的回应,我们就变得犹如不能引起母亲注意的婴儿,首先感受到焦虑,焦虑引起不满,从而感受到伤害。 一些缺乏内在安全感的人,特别容易在恋爱的亲密关系中感到受伤害。因为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他们在心理上会开始要求他人与自己共同承担生活责任,他们几乎无法独处,这让他们感到孤独、无助,甚至是无能。 他们本能的想办法靠近恋人,依赖恋人,就像小婴儿需要母亲一样,时时刻刻需要恋人能够满足自己需要,能够给与自己情感回应,而一旦对方在这种依赖关系中表示出任何不耐烦,都会使他马上想到对方不够爱她。 下面是一个非常常见但又很典型的依恋受伤型案例: 女:“今我想去吃上次朋友推荐的火锅。”(表达需求) 男:“今晚我想打篮球呢……”(不能引起注意) 女:“篮球每天都可以打,我就今天休息,都不愿意陪我,篮球重要还是我重要?(焦虑) 男:“我们都在一起一天了,打篮球是和我朋友都说好了的。 女:“你每次都这样,什么都比我重要,我这个要求过分吗,明明和我出来了,还想着朋友和打球”(不满) 男:“你能不能别这样粘着我,我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对抗) 女:“我爱你才希望和你在一起,你都不理解我,恋爱本来就是这样的,你心里就是没有我”(感受到伤害) 在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焦虑使两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一方面男人觉得拥有自己空间既正确又有必要,另一方面,女人渴望这和男人有种母婴融合的关系,让男人满足自己需要,当需要被拒绝或者未被满足而遭受挫折的时候,就会把对方当作不能够满足自己“坏妈妈”,而自己感觉自己是不被爱的。 女人用这种爱的名义绑架了男人,她所想要拥有的是孩子般的占有,而并没有把对方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由于人的一生中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很少见得,所以,在两性的相处过程中,早期或童年的情感与经验,就会展现在恋爱的亲密过程中。一旦我们真正投入恋爱,就是把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暴露给对方,人人都希望对方能好好呵护自己。 而我们最柔软的地方,正是我们最真实的部分,因此特别害怕伤害,所以我们容易敏感。 当你陷入这种交流困境,并且意识到自己已经开始焦虑不安,怀疑他是否爱你时,应该深呼吸一下,并且告诉自己: “我的焦虑和他爱不爱我根本没什么关系,这只是一种情绪体验罢了,有这种情绪很正常,我无需为自己感到惭愧。” 这种方法来克服障碍刚开始不太容易,但是你应该把它坚持下来,并且当成一种自然的规律,它一旦光临,你大可以自嘲一番:“看,又来了,我又开始焦虑了,这见鬼的依恋。”
小编身边有这样一个单身的小伙伴: 她非常希望能谈个恋爱,但却从来没有顺利地开始一段恋情。并不是她没有遇到过喜欢的男生,而是每次在对方表白或者更进一步的时候,她就开始觉得很抵触。即使理智上觉得这个人还不错,但依然控制不了找各种理由各种借口逃跑;而真的远离之后,心里却还是难过不已。几经尝试,虽然心中充满渴望,但却对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感到越来越恐惧。 小编也经常在在线提问区看到类似的求助,有人感到困惑,不知道究竟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也有人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摆脱这样的状态。今天我们就邀请了三位简单心理认证的咨询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希望能对同样受此困扰的你有所帮助哦~ 【本期话题:亲密恐惧】 回答一: 「苏巧因」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即使遇到有好感的人来追求我,我仍然觉得焦虑、想逃避,我常常想或许只要遇到真正喜欢我,百分百接纳我的人,可以让我克服心理的恐惧吧!?” “亲密关系恐惧症”主要表现在对人事物保持疏离,有些女性特别是对于伴侣亲密关系感到莫名的排斥。而这会让人没有机会体验生活中情感交流分享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孤立感。严重者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和生活。 为何有些女性会产生亲密恐惧呢? 许多对于亲密关系恐惧的女性在探索自我时,总是浮现幼时家庭的经验, -可能有经历过或多或少的被抛弃经验; -家庭教养较避讳谈论失去亲友时的感受,总是以压抑忽视的方式来因应生活中的失落; -与父亲关系不融洽,甚至父亲是在家庭中扮演负面影响的角色。 这样的女性有些从来没有过真正的亲密关系,总是选择立即逃离,而又感到厌恶自己,而有些会在几次失望的亲密关系中而重复体验儿时没安全感的经验。 要解决这样的困扰,不断了解自己和学习他人相关经验都是有帮助的,但在改变的路途上若能有心理专业的陪伴将更能完整的整理自己。 而心理咨询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 一个后现代领域的谘商心理过程,首先探索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尽可能地能让自己看清楚那些影响自己的恐惧感是什么的样貌,可以避免总是陷入莫名的、想像的巨大恐惧中。而此时当事人已不是那个陷在恐惧中的无能者,而是学习与这样的恐惧相处并疗愈这个恐惧的“送爱者”,这恐惧就是需要爱的地方。 开始学习对自己的信任、对关系中的信任,相信自己值得美好而稳定的亲密关系,这样的思维设定能开始转变自己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眼光,跳脱过去不断批判自己的糟糕感受,而关注在好的愉悦正向感受上。 不要因为害怕失去而拒绝感受爱,亲密关系是帮助自己成长的重要经验,透过这些探索、觉察的过程,你会发现自己能自在地感受生命中与他人的交流,体验爱与被爱的美好,也能处理疗愈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尽情的享受人生。 回答二: 「杨丽新」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在日常生活中,在接待来访者的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女性,她们完全不存在适应不良或者不胜任的问题,但是,她们却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难以顺利开展或持续经营一段恋情,甚至根本不愿意进入这样的关系。 这种恐惧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但是无论是否意识到,面对身边的亲朋好友问及婚恋问题时,她们会本能地抗拒、厌烦或者无所适从,有人甚至因此而不愿回家,尽量少参加或干脆不参加各种聚会,宁愿一个人出去旅行、健身或者宅在家里,心里只想“让我静静”。然而她们的内心并不是全然地对外界拒绝。每当看到情侣间的恩爱甜蜜而自己形单影只时,或者每当感到疲惫希望有个肩膀靠靠时,内心的孤寂和悲哀常常会猝不及防地袭来。而想到那些曾经走近自己的人,想到与另一个人共处时的感觉,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 所谓【亲密恐惧】,是指害怕与人进入一种频繁交流甚至朝夕相处的密切互动关系中。有亲密关系恐惧的女性,通常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甚至有些人还是同学同事眼里的“最容易相处的人”——她们对待身边所有人都亲切平和而礼貌,通常不太计较得失争长论短,更极少与人发生冲突。 但是,在内心深处,她们与所有人都保持着一段距离,一段安全距离,闲人毋近。在这段距离之外,她们可以随意跟别人说说笑笑,谈天论地,但惟独不谈她们自己,尤其是内心的喜怒哀乐——这些情感是只能留给自己的。简单说,她们是生活在人群中的“独行侠”,也就是人们所说,跟谁都不亲,离开谁都无所谓。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心理状态? 通常有这种困扰的女性在成长经历中有过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创伤体验,创伤发生的越早影响越大,恐惧感也就越强烈。 这些创伤通常来自婴幼儿期与父母分离、频繁变换养育者、养育过程中被忽视、被贬低甚至被暴力虐待有关,而最严重也对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是婴儿期的体验。比起其他的社会性动物,人类的婴儿更脆弱,生长周期更长,对照顾者的依赖更多,因此对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求更强烈。 当婴儿用哭闹发出求助或连接的信号时,及时给予回应和满足的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妈妈)会慢慢让婴儿建立起对她的信任和依赖感,这是每个人成年后与伴侣亲密的情感基础;而因为自身的各种原因(比如抑郁、焦虑情绪比较严重的妈妈,她们自己的情绪低落或者过度紧张)对婴儿的需求反应迟钝甚至训斥打骂的妈妈,则会让婴儿感到非常恐惧甚至绝望。偶尔的挫败婴儿可以承受慢慢修复,但如果挫败是长期的连续性的,就会导致创伤,这些体验慢慢就形成了她们最初的人际关系感受基础——被拒绝、被抛弃、被伤害。 长大的过程中,这些创伤会慢慢被隐藏,但一旦有异性发出亲近的信号或者她们自己主动走近某个异性,随之靠近而来的是隐藏的婴儿期创伤体验被再度唤起,本能的自我保护让她们无法进入这种让她们极度不安的关系中,只有逃离才能回到安全的感觉里。 那么,有此类心理困扰的女性想走出困境该如何获得帮助? 首先这是一个有些困难的问题,因为她们的困难来自于人,也只有回到与人的真实的关系里,才能修复儿时被扭曲的对人的感受,但她们的困难也正是害怕走近人,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情况不那么严重,恐惧没有那么强烈的女性,又有强烈的想要改变的欲望,不妨尝试着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自己感觉最安全的交流对象(同性异性均可,并非一定是伴侣)开始,尝试带着恐惧不安与对方相处,尝试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慢慢与对方交流,体会与儿时不一样的回应,感受被接纳被理解被关心。久而久之,内心对人的感觉就有了新的矫正机会,随着新的人际经验累积,曾经的恐惧感会渐渐下降。 但这个过程一定不是短时间的,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一定不总是让人舒服的。而对于有亲密恐惧的女性来说,比起一般人,她们对嫌弃的眼神、忽视的举动等更加敏感,反应会更加强烈,一旦新的关系再次让她们感受到伤害,她们的恐惧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会增加。最安全的也最有可能帮助她们走出这种恐惧的关系是在心理咨询室里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安全、信任,全然被接纳、被理解的空间。 咨询师在日常的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的来访者很多,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几乎有各种心理困扰的个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障碍,所以当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心理学家认为,“一切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我个人做为克莱因客体关系学派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每一次的咨询访谈都在围绕来访者的人际关系体验进行工作,每个来访者会以她们特有的人际互动方式与咨询师交流,也就是将她们现实的人际困难在与咨询师的谈话中生动地“上演”。咨询师做为与来访者相处的特殊的交流对象,不断真切体验和解读来访者的各种情绪情感,恐惧、焦虑、愤怒、悲伤、羞愧……咨询师不断接纳这些来访者自己内心世界里无法接纳无法消化的情绪情感,并通过循序渐进地分析解读讨论,帮助来访者理解真实的自己——当下做为一个成人的女性,我内心一直有一个被伤害的弱小的小女孩儿,她在各种成人交流的情境下呈现出小女孩的恐惧体验…… 当这些体验被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并被处理之后,也许可以不再恐惧,也许还有一些恐惧一些不安,但是是可控的,已经不再那么影响我的现实生活了。于是,她们可以从亲密恐惧中回归成一个真正的成年女性的心理状态,回到安全的、可信任的、幸福的与他人有亲密连接的世界。 回答三: 「贾晋超」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我受训的背景是精神分析。下面所有内容都是以精神分析的理论作为基础展开的。 我想先聊聊题中所描述的现象的几种可能的成因。 1. 女孩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这一部分讨论的对象仅限女性异性恋者。女性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的情况,虽然有关联,但并不太适用下面的讨论) 对女孩子来说,生命最初得到的爱的对象是母亲,并且和妈妈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而为了解释女孩的爱恋对象会转移到父亲,精神分析师们假设,或许不可避免地对妈妈的失望会是一个原因——妈妈难免没在第一时间响应孩子的需求。这激起了孩子内心或原始或现实的不满、憎恨和其他负性情感,于是逐渐从对妈妈的依恋中离开,将父亲(一个男性形象)放入自己的内心。另一个心理机制则是女孩从心理上将对母亲的依恋完全吞下——学习吸收模仿妈妈的一举一动,包括妈妈对爸爸的爱。久而久之,女孩将爱恋的对象转移向父亲。 在女孩的爱恋对象转换到父亲(一个男性)身上之后,她还需要克服不少的困难,才能发展出良好的与男性建立稳定关系的能力。比如,在自己依然爱恋着母亲的时候,父亲是自己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一个与自己争抢母亲的敌人。与之相伴随的,是对父亲的愤怒,甚至是恐惧。毕竟对方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对手,女孩有可能在幻想中需要面对可能会被父亲毁灭或者杀死的可能。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处理和修通,那么可以预料的是,这个女孩长大之后的亲密关系一定问题多多。 所以,与男孩不同,一个女孩性心理发展的过程很可能要复杂得多。她与男性和女性的关系也呈现出更丰富和复杂的表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一两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成年以后,她无法和异性建立起稳定安全的亲密关系。 *以上这些观点,基本上以弗洛伊德对自己最小的女儿安娜的两个阶段的分析为基础,由弗洛伊德本人和其他弗洛伊德派的精神分析师发展和补充而来的。 *安娜是弗洛伊德家最后一个孩子,她的出生是计划之外的事情。因为她对母亲十分失望,并且觉得被母亲看不起,她很早就转向了她的父亲。因为对妈妈的认同出了问题,她从未选择一个男性作为她的伙伴,也从未成过家。 2. 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这里开始,接下来的讨论适用于各种性取向的女性) 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如何和一个异性建立关系的蓝本,无论这个蓝本是好的还是坏的。 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里的女孩,她的心里很可能会形成“亲密关系就等于暴力相向”的印象。或者,她会因为熟悉感而在不自觉之中寻找有家暴可能的男人,于是一次又一次进入短暂但是充满暴力的关系。或者,她对家暴过度敏感,睁大两个眼睛想寻找不会家暴的男孩。但是她往往并不相信,我找的人真的不会家暴我。于是在生活中,她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制造冲突和矛盾来试图激怒对方,来验证对方是不是真的会对自己家暴。即使对方并不被激怒,不对自己暴力相向,她的安心也只存在一段时间,随之再次进入不安和验证的循环里。这对于她的另一半也是一种折磨。 另一个女孩,从小到大,父母因为工作忙,总是忽略她的各种需要。久而久之,她习惯了被身边的人忽视,自己逐渐变成了一个透明人。她一方面对被人忽视的状态很熟悉,很安心;但同时,愤怒、孤单、委屈、压抑、不甘、嫉妒,很多很多负面的情绪在心里酝酿,折磨着自己。 反过来,她又没有足够的社交技能,没办法和身边的人真正亲密起来。有人对她表达好感,想要亲近她,也会吓到她,让她不知所措。因为“亲密感”对她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东西。我们自然也没法期待她会在亲密关系里感到舒适和安心,更不要说还得长时间保持这样的关系了。 一个孩子从小被养育的经验,会被她吸收,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她理解外部世界的基础,成为她与外界打交道的模式。如果她很幸运,拥有足够好的父母,他们也拥有足够好的关系,那么这个女孩在成年以后就很可能也会找到可以和她发展出足够好的关系的另一半,开始一段足够好的关系。如果不幸,她没能得到足够好的照料,也没有足够好的父母,那么她没有好的恋爱关系也就不会令人惊讶了。 3. 创伤性事件 此外,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创伤事件也会持久而深刻的改变他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如果TA经历了严重创伤性的事件,比如战争、巨大的自然灾害、绑架、被囚禁、性侵甚至是强奸,这些事件甚至可以彻底摧毁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摧毁他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从而进一步破坏他内在的安全感。对于来自人际关系中的创伤的受害者来说,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被打破了,还谈什么开始或持续经营恋情呢? 不要以为这些创伤性时间离我们很遥远,特别是儿童性虐待,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事件造成的后果一直以某种或明或暗,或直接或微妙的方式影响着当事人的生活。有关更多性创伤的内容,可以点击 这 里 了解更多。 以上这些,女性性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来自父母的不良影响,以及创伤事件的影响,只是造成有些女性没办法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的可能的很多原因中的几个。当然还有其他可能,在一个回答里,不可能一一而足。而且,这些原因有可能单独出现在一个女性的身上,单独起作用。但是更可能的是,多种因素以不同的程度共同作用在一个个体身上才最终导致我们能够看得到的结果。 我希望可以给有这样困难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但是仔细想想,我做不到。除了一条,就是,弄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困难,为了解决它,你愿意付出什么样的努力,然后对症下药。 如果你来找我,你会发现,我不留作业,没有明确的咨询阶段的划分,不会使用任何“技术”,尽量不给直接的建议。我们所做的,就只是“聊天”。你需要做的,就只是尽量开放地说,而我,则会不断地倾听,努力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是什么让你陷入这样的困境。 我会特别关注你和我的关系。作为一个男性咨询师,与男性的关系有困难的女性来访一定会在和我的关系里以某种或明显或微妙的方式再现你在现实生活里的困难。把握和捕捉这些信号,以此为线索,和你一起深入了解你的内在世界。很多时候,只是有人陪着你去理解你的内心世界,就足够触发你的改变了。我会及时把我的理解反馈给你,也会不断要求你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帮你把自己的感受找回来,帮你重新变得更完整。 理想的结果,我们可以一起帮你克服这个困难,你会拥有更好的两人生活。 如果情况不那么理想的话,比如,如果最终我们发现,和别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是过于困难的事,是你无论如何无法克服的障碍,我们也可以找到一条让你更好地享受现在的生活的方法,让你在对现实做有限妥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将来解决这个问题做好准备。 也有可能,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真正困扰你的才不是什么“亲密关系困难”,而是别的什么问题。是我们可以一起解决的,解决之。不是我们能解决得了的,你也会逐渐清晰,应该找什么人,做什么事,可以更有效更直接地帮助你自己。 参考文献: 1. Freud S., 1931, Female Sexuality 2. Elina M. Reenkola, 2002, The Veiled Female Core 3. Judith L. Herman, 1992, Trauma and Recovery 查看更多咨询师
全新播客系列「简单心理PsyCast」开始更新啦 点击 这里 收藏目录,更快听到最新播客哦 Hi,欢迎收听简单心理Psycast~ 在简单心理与北大一起准备《2016心理健康报告》时,对1291名来访者进行了调查,其中49%的来访者说自己正在被婚姻、恋爱等亲密关系问题所困扰。 当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抱怨“对方不够爱自己”的时候,其实常常抱怨的是下面这些情况: 比如在这段关系中付出了太多,却得不到回报。 或是总觉得我爱Ta多于Ta爱我,觉得Ta根本不在乎我们的关系。 还有人说,对方从来不承诺任何事情。 如果你也有所同感,那么你有可能处在一段承诺不对等的亲密关系中。
周末,好闺蜜约我出来跟我吐槽她那糟心的老公。 闺蜜是一个特别知书达理的人,和她相处什么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用操心。 闺蜜开启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吐槽模式。 作为一个受训充分的保持中立的咨询师, 你以为我会站队吗? 呵呵,当然会! “操!真特么过分!我擦,离离离。” 闺蜜出差在外受了委屈,十个夺命连环call。糟心老公一个都没接; 一顺口我就说出了咨询师的常用句式:“他没接你电话,你当时什么感觉?” 闺蜜只用了简短的十分钟回答我:“他肯定是去洗澡忘记了,其实我也只是一时情绪失控,他也不能时时都看着手机了,只是小事。他应该手机声音开大些,有重要的事情就不好了... ...” 这十分钟,我走神了。 每当我问起闺蜜什么感觉的时候,基本是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闺蜜在家发高烧,糟心老公却在通宵打麻将。 “我只是那个时候身体非常不舒服,其实这也是小事,但他不应该这么晚都不回家,我自己也能吃药,他肯定是... ...” 闺蜜在单位受委屈,糟心老公在家自顾自的玩游戏。 “这个很常见吧,在工作上总不会一直顺风顺水,他应该问一下我的,这当然不是什么大事,我也跟他说我不好的啊,肯定是他也.. ... ” 关系中没有大事、小事, 只有需要认真对待的事。 所谓“小事”,只是一个自我安慰,说服自己不要在意的理由。 这是合理化的防御。 事情是小,可是在这小事中的感觉却是真的。 那些着急、生气、委屈、伤心、难过、失望...是真的出现在了。 感觉不分大小,感觉只有真假。 所谓“小事”,其实是一个假的感觉。 闺蜜太懂道理:“我不是那种很作的人,为了小事吵架。” 闺蜜想成为一个“不作”的人,所以就压抑自己真实的需要。 明明想要被安慰被照顾被爱,却说这是小事。 好像在说我也不是很想要,我委屈一点也无所谓。 不想是假话,想要才是真话。 想就是想,无关事情大小。 压抑(jiang)感(dao)觉(li)容易,说出感觉难。 我对闺蜜说“你真是一个不太能说出感觉的人。你一边吐槽半天,一边又那么有分寸讲道理,我看你不是特别需要我安慰嘛。” 闺蜜:“我老公也说我不需要他!我很需要啊!你是不是说我不够小女人?我要胡搅蛮缠一点?” 我:“你那时候找不到老公,有些气急败坏;你一人只身在外,受了委屈,你是很想得到老公的安慰的,可是没有找到他,让你有些恼火。” 闺蜜:“对!我就是这个感觉。” 我:“你可以直接告诉他啊。” 说出感觉,难在哪里? 小朋友摔倒了; 一个妈妈会说“不疼不疼,不要哭。” 小朋友想要买玩具,哭着不走; 一个妈妈说“今天够了啊!再哭我就把你丢这!” 小朋友在学校被欺负了,回家很沮丧。 一个妈妈说“一回家就哭丧着脸,开心一点行不行?” 明明摔的很疼,却不能哭。 明明得不到很想要的玩具,却不能哭。 明明被欺负很难过,却不能哭。 想要被喜欢就变得很简单了。 摔倒了马上爬起来,说我不疼。 在想要的玩具面前说,我不想要。 即使被欺负了,回家也要满脸笑容。 只要变成假我,带上人格面具,就会被喜欢。 想想就觉得很难过,我们要经过多少训练,才会这样自然而然的说假话! 我们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人? 当你说出因为我不在而伤心,我会感到自己是被你需要的。 当你说出你的感觉时,我才会对你的感觉产生感觉啊。(没有打错) 爱,归根结底是无法言喻的,带有情欲色彩的一种感觉。 道理,总让人有距离感而且没有情欲感。 无论多么合情合理的道理,都要放在感觉后面来说,不然只会让两个人越走越远。 人,不会因为道理而爱上一个人,只会因为感觉而爱上一个人。 PS. 说感觉,怎么说? 1.说出感觉,并不是控制和指责。 讲自己的感觉并不意味着对方一定做错了什么,或者一定要改变; 只是开启一段有真我出现的对话。 分享自己的需要、脆弱和无助是更勇敢的一种做法,会让关系更亲密。 2.怎么说都对,重要的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感觉和真实需要。 造句练习:“你当时xx,让我感觉到xx,我想要的是xx,我有些xx。” 例句:(你当时在玩游戏,让我感觉自己被忽视,我想你能过来安慰我,我有些伤心。) 把你想说的话造句留言在下面,让对方看到吧!~
我们都知道表达需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的一位同事特别热衷于此,见人就说: “过去从来不表达需要,压抑了很多东西;学习心理学以及开始做心理咨询之后,现在一有机会就表达,好让自己有机会得到满足,生活奔着开朗明媚的方向而去。” 身边的朋友们知道我学心理学,常来问一些问题。最近一位闺蜜时常提起,老公总是没有办法给自己提供任何满足,还不如一个人过算了。我曾委婉提及她也许可以适当表达需要。 最近一次见面,她说自己也在表达需要,但就是一直没有作用。我问她是怎么表达的。 她说她告诉老公说, -他为什么不能在自己难过的时候安慰自己? -他总是在周末的时候去打球,为什么就不能陪自己在家里休息一下? -吵架的时候,他为什么不会主动过来安慰自己? 我倒吸一口冷气,此刻真正理解了心理咨询的大忌,不能随便给建议,因为我们不清楚具体情况到底是什么。 我的闺蜜,看上去是在表达需要,其实是在表达一种攻击。她的潜台词是说,我的不高兴都是因为你没有满足我,是你让我很痛苦,是你让我很生气。 我想,任何人听到这样的话,压力都会非常大,恨不得立刻逃离,因为没有谁愿意被别人当做坏人。 表达需要是一件好事,但要做到纯粹地表达需要,而不夹杂着其他东西,是很难的。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承认自己很需要另外一个人,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如此需要另外一个人,那个人还不一定会满足我们,这就像是把自己放在案板上,等着另外一个人来决定我们的命运,因为只有他能决定我们能否得到满足。 这种感觉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仔细观察咨询中和生活中的现象, 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在避免让自己感觉到:自己需要另外一个人,因此表达出来的“需要”就完全变了一个意思。 比如, 我有一个朋友,每次进入恋爱关系,就常常生对方的气。每当她发信息,对方没有及时回复时,她就非常生气。在她心里,既然两个人的关系如此重要,对方就应该把她的需要看的很重要。如果当她有需要的时候,对方正在忙自己的需要,她就得出一个结论:他不够爱我。 还有一种情况,据我的观察以女性居多。她们经常说,希望我不用讲,他就可以明白我的需要。如果我讲了我要什么他才给,那说明他太没有诚意了。所以就让对方不停去猜测自己要的是什么,对方没有猜中的时候,就很生气。 还有一种伤害力很大的表达就是抱怨。比如,你没有陪我过周末,我很孤单(或者是你为什么没有陪我过周末?)。你没有重视我,我很痛苦(或者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就像我的闺蜜所表达的那样。 以上种种,看上去是在表达需要,其实都是在避免让自己感觉到是自己很需要对方。 当自己想要跟对方连接的时候,发信息就期望对方立刻回应,如果对方也这么做了,那说明对方也在此刻有跟自己一样的需要。此刻两人的需要彼此融合了,就不需要感觉到是自己需要对方,也不必体会到万一对方不满足自己需要时所带来的脆弱感觉。 一直生对方的气,这样一来可以感觉到是对方的不好,而不用体会到自己的脆弱,这样心里感觉会比较好过一点。 如果开口表达了才可以得到满足,那等于承认:那是我的需要,而不是你的。 不用开口说就可以得到满足的好处在于,可以让自己感觉到:对方本来就想要满足自己。 抱怨则意味着,满足我是你的责任,这么做同样不用感觉到是自己的需要。 所以,明明很渴望在关系中得到另外一个人的关注、照顾,但是我们为了避免让自己处在那种“需要别人”的脆弱感觉之中,我们把这些需要反转成种种防御:这是我们共同的需要,这是你想要的,或者是你本该做的。 总之,这就不是我一个人对你的需要和渴求,而是“我们”的需要。 我们总是有办法把自己的需要,反转成另外一个人应该要做的事情。 要自在地表达,首先得要承认自己真的想要。 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去年参加一个老师的培训,这位老师非常专业,几乎所有上课的同学都觉得他能够把精神分析的理论融会贯通,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清晰又贴近临床。到了第三期的时候,我们发现培训的内容变了,老师讲得少了,案例内容多了。同学们纷纷开始不满,那一刻,我也觉得我想要的课程形式不是这样的。甚至有些同学在讨论,希望能够跟老师商量,让老师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来讲。 谁知道,老师一点都没有更改的意思,我们得到的回应是:你自己考虑清楚要不要来。那一刻,我才清楚感受到,是我需要去上他的课,他不见得需要我这个学生。 怎么上课是他来决定的,不是由我的需要来决定的。我当然可以不要,但是我知道那个课程很好,我很想要。 所以,我得要承受这种非常脆弱的感觉:课程内容,费用都是对方说来算,不会根据我的意愿来。即使如此,我也愿意继续去参加培训,因为我知道,需要的那个人是我。当然,我也得到了非常多的收获。 我依然会表达说,我更想要的课程形式是原来的那种。但表达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攻击。也没有传递那种,一定要对方满足自己的压力。 看到了吗? 当我们真的承认自己的需要时,那是一种多么脆弱无力的感觉! 但是, 只有当我们承认这种需要和感觉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表达出来的是需要,而不是其他的内容。 我的一位同事,接受多年被分析的体验后,她是这么表达的: 我很需要你,跟你在一起我很开心; 我知道是我很需要你,所以我愿意跟你待在一起, 愿意承受一些你给我带来的不愉快; 我很需要你,所以,我愿意满足你, 因为我知道这样会更容易让我得到满足。 所以,请再仔细想想,你真的在表达需要吗? 图片来源:Pinterest